內容來自sina新聞

房價全面下行 地方救市舉措要區別看待

  ■謝木子

  據新快報報道,7月份堪稱掀起瞭全國最大規模的松綁限購潮,但樓市表現仍不樂觀。國傢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,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房環比下調城市達到64個,二手房環比下調城市達到65個,且創下十年來最大跌幅。其中,北上廣深的新房、二手房更是首次出現全面下跌。

  今年以來,房價下跌已經不是新聞,但四個一線城市全部下跌還是首次,而在早前,國傢統計局公佈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也出現雙雙下降。種種信息表明,中國樓市的風向標已全面轉向,樓市江湖進入瞭最關鍵階段。

  面對情勢,輿論基本上形成兩種判斷,一種是積極的,認為是中央調結構、促改革的宏觀調控初見成效,房價正在遵循市場邏輯回歸理性;另一種是消極的,認為房價下行是泡沫經濟破裂的前奏,樓市將與中國經濟一起硬著陸。

  學術判斷可以有爭鳴,這裡擱置不議,但眼前正在變化的情況需要引起警惕。隨著房價下行跡象愈加明顯,地方調控措施密集出臺,且尺度越來越大,為防止宏觀經濟受累於房地產硬著陸,適當的政府幹預是可取的,但需要區別看待。

  當前最普遍的調控當屬限購、限貸的松綁,截至8月初,全國47個限購城市中,已有17個官方發文確認取消限購,另有部分城市在實際執行中已悄然放開限購,媒體普遍預測,除北上廣深等標桿性城市繼續堅守限購,未來二線城市或可全面松綁。

  客觀來講,限購令出臺的初衷是為抑制房地產投機、穩定房價,現在看來,在部分城市這個目標已經達成,限購令退出隻是時間問題。此外,在房地產分類調控的指導原則下,一些熱點城市仍會堅持限購,此刻松綁限購,釋放的隻是正常消費需求,不太可能引發新一輪房地產投機熱潮。

  真正需要引起註意的是另一種"調控",媒體曾披露一些城市直接動用財政手段補貼購房行為。例如,包頭市規定,在9月6日-10日舉辦"中國·包頭2014房交會"期間,購買新建商品住房,市政府給予購房人2000元/套的財政補貼。另外,購買首套新房的給予所納契稅100%的補貼,購買二套以上新房,給予所納契稅50%的補貼,購買非住宅,給予所納契稅50%的補貼。

  還有四川,該省規定,從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間,對金融機構向居民傢庭在四川省行政轄區內首次購房提供貸款,且貸款利率不超過基準利率,按金融機構實際發放符合條件貸款金額的3%給予財政補助。

  用財政手段補貼購房交易雙方,至少會面臨兩層拷問。首先是財政資金的分配正義之疑,財政資金取之於全體納稅人,應該普惠於全體納稅人,或者向社會弱勢群體傾斜,但拿去補貼購房者,尤其是補貼銀行這樣的強勢機構,無論如何有失公允;其次,與松綁限購釋放正常需求不同,補貼購房者可能會助長乃至創造投機性需求,擾亂正常的市場供給信號,導致購房者再次非理性入市,房地產或將復歸投機炒賣的時代,影響中央"調結構、促改革"的步伐。

  面對房價下行壓力,地方最應該做的,不是極力阻攔房價下探,而是勇於順應經濟規律和分類調控就學貸款申請書~有承辦學生銀行貸款的有哪幾家?的原則,為房價的理性回歸構築防護性降落傘,力保樓市軟著陸,促成房地產業回歸市場邏輯。當然,這需要勇氣和智慧,需要地方徹底認清我國經濟已步入"調結構、促改革"的新常態。



新聞來源http:基隆房屋借款//fs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08-20/08494386262.s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xongr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